“钢铁驼队”再创新高,中欧班列中通道通行量突破3000列
发布时间:2025-10-09 11:40:22来源:
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浪潮中,中欧班列作为连接中国与欧洲及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重要纽带,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而中欧班列中通道,更是这条经济大动脉中的关键一环。就在不久前,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中欧班列中通道今年通行量突破 3000 列!这一数字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统计结果,它背后蕴含着无数的努力与突破,见证着中欧班列中通道的蓬勃发展,也预示着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合作的新高度。
一路狂飙:中通道发展回顾
时光回溯到 2013 年,首趟中欧班列从二连浩特口岸缓缓驶出,那是中欧班列中通道的起点,虽然当时只是星星之火,却点燃了一条连接中国与欧洲的贸易新通道。这趟班列的开行,如同在沉寂的国际贸易版图上投下一颗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开启了中欧班列中通道发展的序章。彼时,国际物流主要依赖海运和空运,海运虽成本较低,但运输时间漫长;空运速度快,却成本高昂。中欧班列的出现,以其性价比高、稳定性强的优势,迅速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目光。
随后的几年间,中欧班列中通道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班列数量呈爆发式增长。2015 年,开行数量突破 100 列;2018 年,突破 500 列;2020 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依然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开行量超过 1000 列 。这一时期,中通道不断拓展线路,从最初寥寥无几的几条,逐渐延伸至欧洲多个国家和城市,像一条条纽带,将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
到了 2023 年,中欧班列中通道迎来重大飞跃,年通行量首次突破 3000 列大关,创下历史新高,成为了 “一带一路” 倡议下国际物流运输的重要里程碑。今年,在短短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通行量再次突破 3000 列,且较去年提前 39 天,这一成绩的取得,充分展现了其迅猛的发展态势和无限的潜力。
突破 3000 列,背后的 “硬实力”
中欧班列中通道能够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绝非偶然,这背后是一系列 “硬实力” 的支撑,是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运输组织管理、国际合作等多方面持续发力的成果。
(一)线路网络:持续拓展
中欧班列中通道的线路网络持续拓展,不断延伸的线路就像一条条蓬勃生长的藤蔓,将中国与欧洲及沿线国家紧密相连。如今,从二连浩特口岸出境的中欧班列线路已增至 74 条 ,较开通初期实现了质的飞跃。这些线路如同四通八达的经济脉络,境外通达德国、波兰、俄罗斯、白俄罗斯等 10 多个国家的 70 余座城市,在欧洲大陆上编织出一张密集的物流大网,为货物运输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可能。
在国内,中欧班列中通道辐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覆盖了中欧班列大部分首发城市,涉及 24 个省份的 60 多个城市。无论是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还是正在崛起的中西部内陆地区,都能通过中欧班列中通道与世界接轨。例如,从安徽芜湖塔桥站始发的 “芜湖 — 莫斯科” 中欧班列,搭载着当地特色产品,驶向遥远的俄罗斯,为当地企业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也让更多 “中国制造” 搭乘 “钢铁驼队” 源源不断地走向国际市场。
(二)高效保障:机制与技术双重加持
高效的运行机制和先进的技术应用是中欧班列中通道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运行机制方面,中国与蒙古等国家建立了定期会晤机制,双方就中欧班列运行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和协调,共同商讨解决方案,为班列的顺畅运行营造了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同时,铁路部门不断优化运输组织,实施精准调度指挥机制,根据不同时期的运输需求和线路情况,动态优化日班计划,科学调配站场线路资源,确保班列高效通行。从票据译制审核、调车计划传达,到货物装卸作业,各环节紧密衔接,形成了一套高效、流畅的作业流程,极大地提高了运输效率。
在技术创新方面,“数字口岸” 系统的应用成为中欧班列中通道高效运行的一大助力。依托这一系统,口岸持续推进无纸化通关,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共
(责编: admin1)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